该成语通过"忧国"与"忧民"两个动宾结构的并列组合,构成对国家整体命运与民众个体福祉的双重关切。其语义重心区别于单一关注政权的"忠君"思想,更强调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这种二元关怀结构在《元史·世祖一》的"忧国爱民"用例中也有印证。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语法功能具有多维性:
作谓语时,常见于描述人物品格的语境,如《后汉书·来歙传》中"忧国忘家"的用法与之形成语法呼应[1]
作定语时多修饰"情怀""精神"等抽象名词,体现主体特质
作宾语使用时,常与"体现""彰显"等动词搭配
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二回写道:"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成为该成语作谓语使用的典型文学案例。
从战国时期《齐策》首次出现"忧国爱民"表述,到汉代文献中衍生出"忧国忘家"等变体,该成语在保持核心语义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拓展[1] 。至唐宋时期,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推动其从政治话语向文学意象转化[2] 。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提出"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的表述,标志着该成语书面表达的定型。
该成语的语义网络包含三个维度:
同源近义词:"忧国爱民"与其共享《战国策》出处,语义重合度达90%以上
结构近义词:"伤时感事"等成语通过不同构词方式表达相近关怀[1]
程度近义词:"忧国忘家"通过"忘家"的极端化表达强化忧国强度[1]
反义词"祸国殃民"采用相同语法结构(动词+国+动词+民),在词义上形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该成语承载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塑造:
在文学领域,构成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核心主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为典型[2]
在政治领域,成为历代清官廉吏的精神信条,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的用例
在现代语境中,其英译"be concerned about one's country and one's people"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固定译法
通过成语接龙形成的"民贵君轻→轻死重义→义浆仁粟"等衍生链条,该成语已深度融入汉语词汇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