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金融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开始由传统的货币和银行问题扩展至金融市场,研究方法开始转向以规范的数理和计量模型为主。[4]
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判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金融研究的黄金时期是因为尤金·法玛在1965年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催生和推动了金融计量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中四分之三以上与有效市场理论有关。有效市场理论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4] 第十九届中国金融学年会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金融学在中国其来久矣。自先秦时代起,中国人便有记叙和评价货币金融现象的传统。自《史记》中《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专门记述货币经济状况以来,包含货币经济的专门部分便成为了历代官方修史的一种传统或者“标配”。[6]
对于中国,金融学成为一门学问乃至发展为一种学科,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这就意味着,金融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属“另起炉灶”,与中国既往的货币金融思想几乎不存在任何联系。[6]
需要指出,货币金融学之所以在近代形成传入中国的热潮,首先是当时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大势使然。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则是,晚清以来大量国人走出国门、负笈欧美研习西学,其中不乏经受西方经济学正规教育者,这些人的学成归国,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货币金融学在中国的传播。[6]
新中国成立后,金融学经历了第二次“西学东渐”。只不过这时的“西学”已非此前的欧美之学,而是苏联之学。1952年,中国开始摒弃欧美大学模式,全面采用苏联大学体制,系科、专业、课程设置一概因循苏联做法。[6]
伴随国内经济金融诸学科的全面恢复,在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学迎来第三次“西学东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进程,其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自然成为当时师从的不二对象。[6]
进入新世纪,中国金融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将中国金融故事讲进既有的金融学框架就成为引人注目的崭新课题。[6]
微观金融学,也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微观金融学是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我个人认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