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市文化局、文管办在配合市政府南片区的整治工作中,邀请省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弥补了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古城门的缺憾,对海交史、城市建筑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古泉州德济门遗址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城墙始建于唐代,南宋绍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该城基宽8尺,高盈丈,长438丈。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偰玉立废罗城之镇南门,径就翼城拓建。内外皆石,南门曰“德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目前,考古挖掘已确定古德济门的确切位置。古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遗址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城门、城垣、城墙基址和月城城门、城垣基址两部分,结构完整、气势恢宏;还有通过德济门排到外面的护城河。在通道的上面还有一座内河桥叫做“城中桥”。
从考古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德济门由德济门罗城的南门和瓮城门组合起来。瓮城是保护和加固德济门的,不管是德济门的正城墙还是瓮城的城墙,它们的墙基都是由宋元时期遗弃的寺庙的石柱作基础的,这些石柱一支支排列起来,使得墙基异常坚固。
德济门遗址
遗址挖掘出土明代碑刻、古城门盖、修城官砖、抱鼓石、统管、一门古炮和3门残缺的大炮等。专家称,这3门大炮都是火药炮,属小炮类,只具备近距离杀伤力,初步考证是明末清初制造。据悉,出土的时候,3门大炮放在一起,可能是南城门被摧毁时,当地居民将大炮放在一起,就地掩埋。
德济门遗址还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块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石刻,是泉州以前从未发现过的。 在一块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间填刻有花卉,这可能是犹太教的石刻。在国外,犹太教也有类似的六角星宗教石刻。所以这个石鼓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泉州犹太教寺庙或犹太教大商人住宅的石刻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