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鼓,打击乐器。又被称作战鼓,旧时用于宗教音乐和民间婚礼一时,现用于民间乐器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群众性锣鼓队中。广泛流行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扁鼓演奏
扁鼓圆形,鼓框木制,两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绳索绷紧。鼓面直径37~45厘米。
演奏扁鼓时,将鼓置于地上或斜挂于胸前,右手执木制鼓棰敲击,左手直接拍击鼓面,也可置于鼓架架上演奏。演奏风格与长鼓近似,节奏变化较多。
大体而言,扁鼓声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扁鼓用于歌舞伴奏或器乐合奏,有时在乐队中还居于主导地位。
蒙古族扁鼓
蒙古族的扁鼓,又称恒格里,意为鼓,汉称蒙古鼓。流行于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和青海等省区。历史较悠久,元代已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出土元代壁画《宴乐图》中有演奏此鼓的图像。《元史·礼乐志》:“鼓,以木为框,冒以革,朱漆雕花,面绘复身龙,长竿二。廷中设,则有大木架,又有击挝高座。”
藏族扁鼓
藏族的扁鼓,体积较大的称额阿,体积较小的称额穷、当木穷。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鼓框木制,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边四周用铁钉固定,皮面原色或漆为绿色。大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寺院。鼓面直径通常在100厘米以上,鼓高40厘米左右。青海玉树当卡寺的额阿较大,鼓面直径153厘米、鼓高45厘米,鼓面涂绿色漆、鼓身涂棕黄色漆。多悬于巨大的方柜形木架中,鼓架雕饰精美、色彩艳丽。鼓棰木制直棒形,棰头多包以红布或羊皮,也有用藤条或细竹制成钩状鼓棰。
朝鲜族、满族扁鼓
朝鲜族、满族的架鼓,汉族称大鼓。流行于辽宁、吉林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鼓框木制,两面蒙以牛皮或马皮,鼓皮四周由鼓钉固定或用细皮绳交叉勒紧,鼓面直径100厘米~120厘米、鼓框高20厘米~40厘米,鼓面四周彩绘民族图案纹饰,鼓框四周各设一鼓环。演奏时,将鼓悬于特制的框式鼓架上。架高200厘米、宽160厘米,上梁雕饰双龙,下梁彩绘云纹,奏者站立鼓前,两手各执一棰击奏,多用于道教寺院和尼姑庵中。20世纪80年代,架鼓已用于新编的满族舞蹈《盛京建鼓》和朝鲜族舞蹈《僧舞》等民族歌舞伴奏。
纳西族扁鼓
纳西族的扁鼓,又称大鼓。彝族的大扁鼓,又称羊皮鼓。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弥勒、泸西等地。鼓框用核桃木制成,两面蒙以羊皮,皮边四周用鼓钉固定,鼓面直径70厘米、鼓高20厘米,鼓框两侧各置一鼓环,系以红布鼓带,通体涂饰棕色。鼓棰木制,一端缠以布条为棰头。演奏时,将鼓挎于肩头或置于鼓架上,以棰击奏,发音洪大深厚。用于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庆祝,是民间吹打乐队中的节奏乐器,常和额格子嫫、唢呐、锣、钹等乐器一起合奏。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鼓框楸木制,两端蒙牛皮为面,鼓皮四周边缘用双排鼓钉固定,鼓面直径65厘米、鼓高35厘米,鼓身绘有双龙和彩色纹饰,四周各置一鼓环。演奏时,将鼓置于木制鼓架上,两手各执一棰击奏,发音洪亮雄浑,用于纳西族道教音乐,当地称洞经音乐,是乐队中的节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