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12~17毫米。全身黑色。头部延长呈管状,长约为体长的1/3,触角着生于头管前端,膝状。胸部背面密布不规则点刻,鞘翅上的点刻排列整齐。鞘翅近中部和端部有数块棕褐色绒毛斑。 核桃根象甲
椭圆形,长1.4~2毫米,宽1~1.3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黄色至黄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14~20毫米,黄白色,头部棕褐色。肥胖,弯曲,多皱褶。
长14~17毫米,黄白色,末端有2根褐色臀刺。[1]
在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均2年发生1代,跨3个年头。以幼虫在根皮部或以成虫在向阳杂草或表土层内越冬。在河南和陕西省幼虫经过2个冬天后,第三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可一直延续到8月上旬,化蛹盛期在6月中旬。蛹期11~24天,自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羽化结束,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10~15天,然后咬破皮层,再停2~3天后从羽化孔爬出,上树取食叶片、嫩枝,也可取食根部皮层作补充营养。成虫爬行较快,飞翔力差,有假死性和弱趋光性。8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8月中旬达盛期,10月上旬结束,成虫开始越冬。翌年5月中旬再开始产卵,直至8月上旬产卵结束后,成虫逐渐死亡。卵多产于根部的裂缝和嫩根皮中,雌成虫产卵前先用头管咬成1.5毫米直径大小的圆洞,而后产卵于内,再转身用头管将卵送入洞内深外,最后用碎木屑覆盖洞口。每处多数产卵1粒以上。1头雌虫最多可产卵111粒,平均60粒。卵期11~34天,平均22天,当年产的卵8月下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孵化结束。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90%的幼虫集中在表土下5~20厘米深的根部为害皮层,少数可沿主根向下深达45厘米。距树干基部140厘米远的侧根也普遍受害,部分幼虫在表土上层沿皮层为害,但这部分幼虫多被寄生蝇寄生。幼虫钻蛀的虫道弯曲交错,充满黑褐色粪粒和木屑。严重时根皮被环剥。为害至11月份后进入越冬状态。成虫翌年所产的卵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孵化结束,幼虫为害至11月份即开始越冬。
1、阻止成虫产卵 根据成虫有在根部产卵的习性,可在产卵前,挖开树干基部的土层,用石灰泥浆封住根颈部,防止成虫产卵。此法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2、挖土晾根 冬春季结合垦复树盘,挖开根颈部土壤,刮去根颈粗皮,降低根部温湿度,造成不利于幼虫越冬的环境,可使虫口下降75%~85%。
3、灌尿毒杀 冬季大寒时,在树根部灌入人尿,杀虫率达100%,灌入人粪尿,杀虫率达56%,加少量石灰(250克/株),杀虫率达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