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亿多年前,横断山连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都还是海洋环境。后来,板块间的剧烈碰撞、挤压,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横断山脉就是在由海转陆的过程中,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欧亚大陆板块被印度次大陆板块狠狠撞了一下,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挤压最紧、压缩最窄的复合造山带。
青藏高原在碰撞过程中遇到很多刚性的地块,北面有塔里木地块,阿拉善地块,东北有鄂尔多斯地块,东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西南面有印度板块。这样青藏高原周边一圈基本被刚性块体给包围了。在与这些刚性块体的碰撞中,青藏高原的边缘发育非常陡峭的山脉,比如北面的昆仑山,东面的龙门山,西南的喜马拉雅山。
在地质构造上横断山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的东翼,当印度板块由南俯冲而来之时,青藏高原因为北有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的阻截,难以随之向北推进,因而被迫向上生长,与此同时也向东西两端流逸,但东部却又遭到扬子地块的顽强抵抗,只好转向在南北之间寻找发展空间,于是便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区是统一的浅海区,属东特提斯的浅水广海,陆壳性质,是冈瓦纳古陆的广阔大陆架。晚古生代开始发生分异,扬子地块首先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并向华北方向漂移。扬子地块与昌都地块间就产生了一个力偶,相互间出现左旋张扭运动,进而产生张扭性破裂。[16]
泥盆一石炭纪时期,包括昌都地块在内的拉萨一察隅地块还稳定于南纬30°左右,而当时扬子地块已漂移到北纬20°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动状态的持续发展,张裂槽继续扩张,逐步出现程度不等的洋壳,形成成带的串珠状洋盆,乃至大洋。[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