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创刊时以讨伐袁世凯为政治使命,首期设置"来电""专论"等专栏构建反袁宣传体系。作为中华革命党在国内首个核心舆论阵地,得到戴季陶、沈玄庐等革命党人的撰稿支持[4] 。
上海时期(1916-1924)初期侧重报道讨袁斗争动态,后发展为全国性大报。1920年"觉悟"副刊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吸引方志敏等青年知识分子[2][5]。
改组时期(1924-1926)1924年为配合孙中山"联俄"政策进行改组:
成立国共联合编委会,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参与编辑决策[3]
接受莫斯科资助引进新型印刷设备[3]
首创七种周刊轮流出刊模式,被《京报》等效仿[3]
武汉时期(1926-1927)1927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升级为中央机关报:
社址设于汉口歆生路,董必武任社长、毛泽民任经理、沈雁冰任总编辑[6]
增设《紧要新闻》《各地通讯》栏目强化舆论引导[6]
实际编辑权由共产党掌控,被称作'共产党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6]
副刊体系:"觉悟"副刊与《晨报副镌》《京报副刊》《学灯》并称民国四大副刊[5]
专栏设置:包含时评、要电、地方通讯等20余个特色栏目[4][6]
地方版本:形成以上海版为核心,包括山东、汉口、成都等32个地方版的报系网络[2]
宣传功能:五四时期《觉悟》副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核心载体,1924年后推动国民会议运动[2][3]
组织演变:1927年'弹劾共产党案'后转向反共立场,部分地方版持续发行至1949年[3][6]
文献价值:现存数字版涵盖1916-1947年间史料,涉及国共关系演变等重大历史事件[2]
陈其美:首任社长,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
邵力子:参与创刊及1924年改组,后任国民党中宣部长[3]
沈雁冰:1927年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编辑,主导版面改革[6]
陶百川:曾任上海版编辑,后任《中央日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