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泉港地方掌故》记载:土坑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年前,当时明朝发生“靖难之变”,居于兴化的贵族刘宗孔因避难,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渡海迁居到后龙镇土坑村。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开基创业,传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士、主监,此后十代,代代皆有人入朝为官,可谓门庭显耀。1683年,村南的刘端弘回到土坑后与其子置18艘船,自海上走关东,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
刘氏的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40多座,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那矗立在门口的一根根石旗杆,代表了土坑人的骄傲和荣誉。
据谱牒载,刘宗孔的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两兄弟后裔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北侧依次平行排列建筑4座三进古大厝和33座二进古大厝。
土坑古民居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绝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南侧的四排座直线建造,前排建造三座并排三落厝,其中“刘百万”居住的古厝是一座三落双护卫的大宅院。北侧建造的四排屋,其中一座三落为刘开泰的提督府第,庄严威武。
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石材、衫木都是从外地采购。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筑十分坚固。
土坑村刘氏古民居是群体建筑,它代表了当时一个地方建筑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