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在汉语中这个词汇被当成佛教用语,意思是到达彼岸,它原本是产于印度,在很早就被传入了东南亚及中国,现在除了波罗蜜以外还有木菠萝、树菠萝、天菠萝等不同名称,波罗蜜最初被翻译成波罗密多,就是指说波罗蜜果树的果实很多。
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原产地不详,但一般认为原产于印度西高止山的雨林。在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中国南部和印尼等地海拔约1,350米以下地区到处都有栽培,在昆士兰、澳大利亚和毛里求斯的一些地区也有栽培。在非洲肯尼亚、乌干达和桑给巴尔普遍栽培,但在南非洲的马拉维则栽培不成功。在夏威夷,虽早在1888年以前就有栽培,但同热带美洲大多数地区、西印度群岛及其它太平洋岛屿一样,迄今仍然罕见。在美洲,以在巴西北部(18世纪中叶引种)和苏利南栽植最广泛。牙买加1782年引种,现已普遍裁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可能是1882年前后从斯里兰卡引种的,现今只有结果树10多株,几年来播种不少,但没有几株成活。[1] 共2张 波罗蜜
乔木,高9~21米,叶长约20厘米左右,稍微革质,有光泽,成熟枝上的叶广椭圆形,嫩枝上的叶有时呈长圆形或深裂。各个部分都含有白色粘性乳汁。花枝短而粗壮,从树干和大枝发出,在老树上甚至从地下的树干基部发出。雌雄同株。雄花小,着生在长5~10厘米的长圆形花簇上,雌花簇椭圆形或圆形。 共8张 波罗蜜
原产于热带亚洲的印度,在热带潮湿地区广泛栽培。可能原产于印度西高止山;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和马来西亚有引种栽培;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博白、陆川、龙州、宁明、隆安、靖西、百色、那坡和田东等县)、福建和云南(南部)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共6张 波罗蜜 罗连/摄
幼年期对霜冻敏感且不耐干旱。雨量缺乏时必须进行灌溉。在印度在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南部从海平面到海拔1500米生长旺盛。在浅石灰石虽能生长但长得慢且矮。在印度有一种说法波罗蜜在沙里长得高且细;在多石的土里长得矮且粗。忌涝,根系浸水,植株不能结果甚至死亡。[2]
波罗蜜仅适应于多湿气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在肥沃、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在深处多碎石或红土中生长旺盛。
共5张 菠萝蜜
波罗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茂盛;在土层浅薄的石灰石土壤上生长较慢,因而植株也较矮。在幼龄期对霜敏感。不耐干旱和水渍,如树根浸水,则不结果或死亡。相当速生。在斯里兰卡,20龄植株高达15米左右,茎围70厘米左右。据说寿命长达100年。但在泰国,推荐每10年隔行定植一次,以便定期更新20龄老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