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概念萌芽于民国时期,1917年北京孔德学校首次承担教育改革任务[6] 。1986年上海市实验学校经政府批准成立,成为国内首批体系化教育实验机构[4] 。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明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推动实验学校发展,重点探索九年一贯制等创新模式[6] 。
典型实验学校多采用共建共管机制,如上海市实验学校由教委与高校共管[4] ,青岛实验学校实行“公办委托管理”模式[5] 。部分学校通过集团化扩大实验成果辐射范围,如桐城市实验小学2018年开启三校区协同办学[2] 。
主要实践方向包括:
弹性学制:上海市实验学校通过缩短学程验证教育效能[1][4]
跨学科课程: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中开发实时更新课程清单[1]
特色教研:桐城市实验小学1980年代首创思想品德课教研组[2]
国际融合:苏州大学实验班引入双导师制与国际研讨机制作为‘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路径之一[3]
2000年后政策资源减少导致部分学校实验属性淡化[6] ,但仍有学校坚持创新:武城县第二实验小学通过20余个社团推动个性化培养[7] ,青岛实验学校构建'学习中心'探索未来教育样态[5] 。当前全国约50%冠名“实验”的学校缺乏实质性改革项目[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