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宋时,泉州港内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处的交通要冲万安渡却“水阔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每年在这里因沉舟而死难者无数,商旅“往来畏其险”。没有安全通行保障的万安渡,已经成了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万安渡上筹建洛阳桥。庆历初,郡人李宠曾“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郡人卢锡、王实、僧义波等又“倡为石桥”,不过这几次修桥都无果而终。[8]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终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该桥,历时6年8个月。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样,即“筏形基础”法、“种蛎固础”法和“浮运悬机架桥”法。洛阳桥建成后,“度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大大方便行人交通往来,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8]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1048年),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2] 共5张 洛阳桥桥梁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3]
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3]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受台风影响,洛阳桥垮塌,泉州郡守赵思诚组织修复洛阳桥。[3]
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洛阳桥桥址下沉,大潮来后,被冲走,泉州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洛阳桥增高三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