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2]
洪泽湖,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西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部分的过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时,水面面积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公里,平均宽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3]
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还有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汇水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3] 洪泽湖水系图
淮河,是最大的入湖河流,源于桐柏山,经河南、安徽在江苏老山附近入湖,全长8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最大入湖水量为26500立方米/秒(民国20年),占总人湖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漴潼河,源于废黄河南测,汇淮北、浍、沱、唐诸支流,流域面积15700平方公里。
安河,由废黄河南流,在安河洼注入洪泽湖,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为2450平方公里;维桥河源于盱眙县西南部的丘陵地区,在洪泽湖南岸的孙家湾附近入湖。[4]
怀洪新河,是淮河中游一项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西起涡河下游左岸安徽省怀远县何巷,东入江苏省境内洪泽湖支叉溧河洼,干流总长121km,其中安徽省95km。[5]
池河,又名古池水,是淮河中游右岸最后一条支流,也是辖区境内最大淮河支流。全长245千米,平均比降0.023%,全流域面积5015平方千米,其中境内4533平方千米。东流至苏皖两省交界处入淮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