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接续了二十四史的纪传体正史体裁,分本纪、志、表和列传4个部分,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囊括其中,但在体例上有一些变化,体现出清朝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例如本纪部分,最后一个本纪名为《宣统皇帝本纪》,不符合以皇帝庙号命名的常规,因为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仍然在世,没有庙号,于是以年号“宣统”命名本纪;志的部分,新创《交通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各章节,《邦交志》包括与俄、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外交事务,这些都是前所未有而在清末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主题。
《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但其在政治观点、体裁体例、史实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舛错。认真研究总结《清史稿》纂修始末及其经验教训,对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不无裨益和借鉴。
赵尔巽(1844年7月8日 —1927年9月3日),字公让,号次珊 ,别号无补 ,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人,一说山东莱州人 [2] ,祖籍山东蓬莱,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
赵尔巽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民部尚书、盛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4] 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扰辛亥革命。[5] 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不久辞职。民国三年(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6] 民国十四年(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时人尊其为“次帅”“赵次帅”“赵制军”。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