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物是指炎症反应中,血管内液体及细胞成分(如白细胞、蛋白质)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的病理产物[2] [6] 。其形成主要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压力变化及渗透压失衡有关[3] [9] 。
液体成分:包括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炎症介质等[3];
细胞成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3][7];
理化特性:蛋白质含量>30g/L,比重>1.020,外观浑浊[2][3]。
浆液性渗出:以血清和少量白细胞为主,常见于黏膜炎症[5][7];
化脓性渗出:含大量坏死细胞和脓细胞,形成黄色脓液[5][7];
纤维素性渗出:纤维蛋白网可包裹病原体,但后期可能引发粘连[2][7]。
积极作用:①稀释毒素并中和毒性[2][5];②通过抗体和补体消灭病原菌,增强局部防御能力[3][4][5];③纤维蛋白网限制病原扩散[3][7]。
潜在危害:①大量渗出液可压迫器官(如胸腔积液);②纤维蛋白机化可能导致组织粘连[2][7]。
2024年临床指南建议[8] :
观察渗出液量及颜色变化,选用吸收性敷料;
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建议及时就医[8];
深部腔隙渗出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