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告诉人们的解决方式: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阅读再多不善于思考,就无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独特见解。[5]
独立思考,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这里的“独立”,说的是自己独自完成而不是像毛毛虫那样盲目跟着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判断是非曲直,辨别美丑善恶,提出符合实际的见解,这就是独立思考。[7]
如何独立思考?分为“获取知识前”“遇到复杂问题后”两方面。
获取知识前:带上目的有意识给大脑装上理性思维,这样就能做到主动筛选,分离,避免因感性带来知识无用,一旦获取方式发生变化,随之“自我迭代模式“也发生变化。
遇到复杂问题后:使用三策法则内心设定三种上中下结果,从达到最优解为第一入口出发,公式思维把问题简化。
用PREP+A产出模式找“论证,论点”,然后多视角入局采用批判性思维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把理性的头脑转为感性的表达。
所谓独立思考是建立在“思考之上”,因此如果没有“思考体系”,独立就是瞎琢磨,同时知道并不是做到,刻意练习很重要。[5]
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让孩子学会思考的重要性,那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呢?
一: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好奇心
二: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四: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
五: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找到答案[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4] [3] ),其中提出,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2] [1]
无论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博士后,都应当提倡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就是要不受既有理论和任何框框的束缚,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1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12]
在追求“真与美”的路上,“做人”才是做学问的根基。丘成桐认为要以孟子的“浩然之气”涵养心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回忆年少时在培正中学获得的品德教育、在家庭巨变中坚定志愿、与良师益友的交流中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敢于质疑权威,并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过往。他呼吁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找到正确的方向,做重要的问题,决定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