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从原子“实体”破门而入,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结构的秘密逐层被揭开,给人类展示出微观领域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图景,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自然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各门学科都向自己的小尺度领域进军,并把较深层次的考察同更大尺度层次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宏观、微观研究上均有了新的突破。[1]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相互促进中实现的,高度的分化与高度的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下面就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几个方面做一概述:

原子核(英语:Atomicnucleus)是原子的核心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央,占有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当周围有和其中质子等量的电子围绕时,构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极其渺小。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生模型说明。

汤姆生模型

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球直径的数量级是10的-10次方米),带负电的电子则散布在正电荷内。这些电子分布在对称的位置上,有如葡萄干均匀地分布在蛋糕中似的。故人们把它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当这些电子静止在平衡位置时,电子就会振动而使原子发光。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1],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图册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3、基本粒子

电子、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以及作为辐射单元的光子,人们将其称为基本粒子。其中:

(1)质子的发现

相关查询: 世纪末 物理学 破门而入 展示出 多彩的 自然科学 产生了 上半叶 深层次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976秒 内存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