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本义指无限取用也不会耗尽资源,语义重心在"竭"字的"尽、完"含义[1] ,现代释义延伸至抽象概念的无穷尽特性。文献出处包括: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明确记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原句描绘江风明月的自然馈赠
宋人徐经孙《哨遍》中并列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句式
孙中山在近代著作《民权主义》中以"天中空气……用之不竭"喻指自然资源的普惠性
语法层面具有以下特性:
典型用法为四字成语结构,可与"取之不尽"组成八言复句[1]
作谓语时强调持续供给能力,如"水资源用之不竭"[1]
作定语时多修饰具体资源,例句"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
文言句式保留"之"字结构,符合补充式成语的语法特征
语义网络中关联的成语包括:
近义序列以"无穷无尽""源源不断"为主[1]
直接近义词为"取之不尽",二者常配套使用[1]
反义表达包含"竭泽而渔""坐吃山空"等强调资源枯竭的成语[1]
中性表述有"供过于求",侧重数量而非持续性[1]
作为语言载体具有特殊文化属性:
四字结构符合汉语成语主流形态,音节组合符合平仄规律
出处典故体现古代文人的自然观,苏轼用例展现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在成语词典中常与自然资源保护议题关联,具有现实警示意义[1]
使用中需注意:
发音须准确,"竭"字读音为jié,避免误读为hé
书写规范要求"竭"不可误作"结"
英语对应译为"inexhaustible",德语译作"unerschöpflich"
谜语形式常以"江上清风"为谜面
当代媒体引用时需标注古典出处,确保学术严谨性
主流工具书收录情况:
《汉语成语大词典》完整释义及用例
在线词典普遍设置发音标注与结构分析
部分平台提供成语接龙游戏模块,如"竭泽而渔→渔人之利"
学习系统包含近义辨析、典故溯源等教学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