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极;最。[1] 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宋·李光《与胡邦衡书》:“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获至宝。”[1]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八五·绍兴五年二月丁亥》:(张浚又奏)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过,则欣喜自得,如获至宝,旁引曲借,必欲开陈于人主之前。此小人也。
明·杨廉·《南雄府知府刘君言行录》:君喜著书,尤用意《春秋》,中夜有得,蹴童子然灯起书之,如获至宝。斯可谓慕学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行至堂阜,鲍叔牙先在,见夷吾如获至宝。[1] [3]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紫芝趁空写了一个纸条,等兰荪走过,暗暗递了过去。兰荪正在著急,看了一看,如获至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王慕善钱既到手,如获至宝,便也不肯久坐,随意敷衍了几句,一溜烟辞了出来。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讲价》:如果偶然发现一项心爱的东西,也不可失声大叫,如获至宝,必要行若无事,淡然处之。
当代·周克芹·《果园的主人》:纸盒里还有一封信!老江如获至宝地展开那张薄薄的信纸,上面是用铅笔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几行大字。 [2]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珍视喜爱。
【近义词】大喜过望、喜出望外
【反义词】如丧考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