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卵圆形,头胸部较粗圆,向后渐细,略侧扁,尾柄短圆锥状,前部略平扁,后端稍侧扁。体侧下缘各侧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皮褶。头粗大,钝圆,头长稍大于鳃孔至背鳍起点的距离。吻短,圆钝,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眼较大,圆形,侧上位。眼间隔中等宽,中央微凹,宽为眼径的1.4~1.7倍。鼻瓣呈椭圆形,微突起,距眼较距吻端略近。鼻孔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两侧。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板。唇发达,有绒毛状钝突起,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小,侧中位,呈浅弧形状,明显向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1] 头体背面、侧面和腹面,除唇部和尾柄背腹面外,均有小刺,小刺颇长,约为瞳孔径的2/3,排列稀疏。侧线细弱,背侧支侧上位,向后伸至背鳍基底下方渐折向尾部中央,达尾柄中部末端;鳃孔上方有项背支,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吻部有吻背支;眼眶支后部下方有头侧支,但常不明显;腹侧支仅在尾部尚明显。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后上方,呈小刀形。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稍短,起点位于背鳍稍后下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较长而宽,上方鳍条较长,后缘平直;或稍凹入。尾鳍较短,后缘为截形或浅凹形。胃中等大,胃前下方有一气囊,能吸水,空气或污泥沙,使腹部膨大。缥短圆形,后端中央无凹刻。卵巢卵圆形。
中筛骨很短,前端为叉状。额骨前端为尖形,外侧缘与前额骨和蝶耳骨外缘呈向内圆弧形。后匙骨为细棒状。
液浸标本头体背侧为黄灰褐色,散布许多灰白色小圆斑,斑径小于瞳孔(体侧下部渐淡,腹部灰白色。尾鳍后缘暗灰色,余鳍均为黄色。鳃孔前上方部呈黑色细斑状。[1]
白点宽吻鲀为热带、亚热带近海底层鲀类。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小型鱼类等,体长一般50~70 mm,大者仅达80m,为我国产鲀科中,属个体小的一种。4月初卵巢成熟,产卵期为4月中、下旬,卵径约为0.7 mm。肝脏、消化道、生殖腺、血液等具毒性。[1]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为热带浅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产量极少,无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