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会环境,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情报资料。集中设置科研和高教机构,利于加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和满足对外部环境质量的共同要求。世界代表性的科学城有20世纪50年代末建设的苏联新西伯利亚市科学城和70年代建成的日本东京都的筑波等。 科学城
科学城的特点是:
①主要功能结构有科研与生产区、居住小区、公共商业中心区和大型绿地区等。其中科研机构、高等及中等专业院校、设计院和实验工厂等建筑区占卫星城的大部分面积(在筑波约占建成区面积的60%)。科研高教区内部,各单位根据彼此间的联系及对环境的要求和影响再分片配置,如在城市公共中心设置理论研究性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城市边缘地带设立试验工厂的研究所等。它们与居住区间用绿地隔开;
②为保证科研与高等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需有良好的环境和市政设施。尽可能与水体、森林等自然环境相结合;
③人口规模不大,基本人口虽占大多数,但流动人口多。城市人口一般只有数万至十多万人。居民的劳动和文化生活联系可采取步行方式。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在20世纪40年代对美国城市分类的研究中,把拥有大学注册人数占本市人口25%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学城”;
④离中心城市不甚远,如新西伯利亚至科学城为28公里,筑波至东京50余公里。
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首期确定落户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世界的光明科学城。这座位于深圳北部、光明区东部的科学城同样受到瞩目。
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约99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这样诠释了光明科学城的意义。他说,“深圳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来自于基础研究。未来光明科学城将承担起这个责任。”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夏俊则打了个比方,他认为,如果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引擎需要油和电。对创新而言,基础研究就是油和电,能够供给引擎持续的动力,让引擎不断往前走。“光明科学城的基础研究就是提供这些能量的地方。”
专家们给予高期待的背后,是光明科学城拿得出手的布局。
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该区分为“一主两副”三大科学集群,一主即一个重大科学设施集群,未来规划“中子源、光源”同等级的世界顶级大科学装置;两副分别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及近期建设的六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集群,主要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转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