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父子是指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及其长子书法家、画家米友仁。
“米家山水” 是宋代山水中一个独特的另类。被认定为 “米家山水” 的创始人的米芾,不仅是一位大书法家大画家,更是一位大收藏家、大鉴定家,他的文人学士的风度、才情、学识及交游,使他在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4]
米友仁画山水“其风气肖乃翁”,继承了其父亲的艺术精神。他们所创造的“米氏云山”是一种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范式。 湖北樊城米公祠
“大米”米芾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鉴定家、收藏家。初名黻,30岁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因曾迁居襄阳(今属湖北),号襄阳漫士,有“米襄阳”之称。后又长住润州(今江苏镇江)40年,在城东筑室,名曰海岳庵,所以又号海岳外史。此外,还有中岳外史、溪堂等别号。米芾祖上从武,其母阎氏曾是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所以,米芾被授予校书郎,徽宗时擢为书画学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礼部别称“南宫”)。米芾著述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山林集》100卷(已散失),传世有《宝晋英光集》。 米芾《珊瑚帖》
米芾书法墨迹传世者不少,楷书有《向太后挽词》、行书有《苕溪诗》、《蜀素帖》、《方圆庵记》、《虹县诗卷》、《天马赋》、《多景楼诗帖》,草书有《草书九帖》等,擅长于行草。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有雄劲、奇变、清新、痛快之感。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无论从布局、结构、用笔,都要求自己“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既“沉着痛快”,又一波三折,自然飘逸、遒劲的风格。
《苕溪诗》和《蜀素帖》为米芾行书最高成就的传世作品。澄心堂纸本墨迹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为米芾经意之作,全卷书风挥洒自如,变化有致,反映了米芾中年书艺的典型特色。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小米”米友仁
米友仁(1086-1165),米芾之子,字元晖,一名尹仁,自称懒拙老人,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虎儿”,人称“小米”,他是米芾的长子。早年即以书画知名,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记,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直阁学士,故称米敷文。受家境熏陶,能书善画,世号小米。《楚山清晓图》为徽宗赏识,南渡后其书画为高宗推崇,继承其父“米点山水”画法,而略加变化,自成一家,其画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此种以点代线的技巧,标志着山水画创作“以简代密”的转变,为中国画创作的一大突破。其传世画作《潇湘奇观图》表现了春天江南苍茫雨雾中的景观,该画对山群、江水、树木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所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他饱蘸水墨,横落纸面,笔笔积叠,使水墨相互渗透,模糊朦胧,生动地表现了变幻无常、雨雾迷朦的江南水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