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腹鳍基部具长腋鳞;尾鳍叉状。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边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1] 细鳞
非洲、波斯湾、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越南、中国、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洲[2]
分布于中国东北的图门江、鸭绿江、松花江流域,向西经辽河、滦河、秦岭、额尔齐斯河流域也有分布。[1]
10月5-月[2] 细鳞
细鳞属于杂食性的鱼,与头鲈一样,下唇有小孔,昼伏夜出,一般会大量群体出没捕食。幼鱼生活在较浅水的海藻床或礁区,成鱼长大后会生活于珊瑚礁、岩礁或沙礁混合区。最大长度为83厘米,最大重量为6.9千克。口小而吻短钝而唇厚
细鳞往日与火点和黄脚鳢均于20世纪90年代跻身名鱼之列,随着海鱼品种被发掘,身价贬低。细鳞会因外形、色泽和肉质上有所不同而分类,色灰白而有微赤点的,叫白细鳞,学名为“白尾胡椒鲷”;身灰黑而有圆大赤点的,叫“黑细鳞”或“胡椒鲷”:身金黄而圆点作白色的称“金细鳞”或“金尾胡椒鲷”。最常见的品种花细鳞是金细鳞、白细鳞,肉质绵密,味道一般。至于黑细鳞和花细鳞的肉质更差。[2] 共9张 细鳞
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河中。[1]
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主要摄食鱼类。[1] 细鳞鱼属于肉食性鱼类,也是淡水鱼类中贪食的一种。在冰下不停止索食,水温10℃左右为食欲旺盛期,多在日出及日落时觅食。细鳞鱼摄食对象无明显的选择性,食物组成随栖息环境的饵料状况和季节有所不同,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的蜉蝣幼虫、鱼、虾等,甚至是落入水中的昆虫和陆栖鼠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