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苏州跨塘率先成立人民公社运输站,属社办性质,1961年转为县属大集体单位[2] 。1970年南京组建国营轮船运输公司,配置'长征编号'专业船队[1] 。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后,汉中石马乡设立村级运输队,作为集体经济实体承担短途货运。至1992年,跨塘运输站因行政区划调整撤销[2] ,全国运输队体系最终于1998年全面解体。
采用三班制人员轮换运营,船员月均离家时长超过30天[1] 。标准化配置包含:
南京地区"一轮10拖"船队(1艘拖船+10艘百吨驳船)[1]
苏州跨塘运输站管理阳澄湖至娄江航道[2]
石马乡运输队配备畜力车及人力搬运设备
年均运输量达千吨级,主要承运:
工业生产原料(煤炭、建材)的运输职能[1]
农产品(粮食、棉花)[1][2]
轻工业制品[1]
主要分布于:
长三角水网地区(南京、苏州)[1][2]
中西部交通节点(陕西汉中) 1998年解体
内河航运枢纽单位[1]
南京运输队覆盖苏南、苏北及长三角地区[1] ,跨塘运输站服务苏州至上海航线,汉中运输队负责县乡级物资集散,1998年解体[2] 。
原南京水泥造船厂(今武定门公园)保留船坞遗迹[1] ,跨塘大桥仍可见航道疏浚标记[2] 。主要遗存类型包含:
改造利用类(教育机构、城市公园)[1][2]
功能转换类(货运码头改建渡口)[2]
名录记载类(地方志运输企业名录)
汉中石马乡现存1984年制运输队公章等实物档案,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藏有1978年运输站建制文件[2] 。
1961年跨塘人民公社运输站转为县属大集体单位[2] ,1982年南京终止水泥船制造业务[1] 。重大调整事件包括:
1969年吴县运输二社合并重组[2]
1994年跨塘镇划归苏州工业园区[2]
1998年跨塘镇运输队体系解体[2]
人员安置采取转岗纺织系统(南京)、务农(汉中)、市政服务(苏州)等多渠道分流[1] [2] 。
1976年南京市轮船运输公司完成首航上海任务[1] ,1988年汉中运输队参与抗洪物资运输,1992年跨塘运输站撤销[2] 。历史影响体现在:
形成计划性运输网络布局
培育专业航运技术队伍
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水上运输核心单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