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又称下河,是与里运河(大运河淮安至扬州段)相比而言,里运河高程高于串场河六七米,里运河至下河、通扬运河至苏北灌溉总渠之间区域称之为里下河。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一条跨区域河道,串场河的首要功能是泄洪排涝。尤其南宋时期串场河整治并全线贯通后,该河承担着里下河和东台沿海地区的分洪排涝任务。每年汛期,一旦里运河归海坝开启,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灾民流离失所。来自淮河的滔滔洪水直泻里下河,至串场河调节分流,从沿海各排水口门入海。历史上东台堤东地区向东无排水出路(地势高、无海口),东部的涝水亦西排入串场河,分流至川、竹、王港及斗龙港(在现盐城市大丰区,时在东台老政区)入海。范公堤建成后,堤东各盐场利用灶河向串场河排水,并在西口建闸、筑坝,大水开坝向西排,小水闭坝蓄水保船运。此法延续至清嘉庆六年(1801),终因堤东排水入串场河引起堤西灾民义愤的民(水)事纠纷,“勒石永禁”(此石目前已不存在),不准东水西排。后堤东地区在梅家灶、潘家灶一线东台河、何垛河北岸开河、筑坝排水入川港、竹港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堤东地区规划建成独立排灌区。20世纪90年代,拓宽开通盐城段(中段)通榆河(100个排涝流量),串场河成为堤西地区的辅助排(涝)水的通道。[2] 里下河
里下河是著名的洼地。在地形图上,里下河是一个很特别的碟形洼地。它的南面是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边是历史上视为王朝生命线的大运河和高耸的运河大堤;北边是黄河故道,比里下河高5米以上;东面是串场河和范公堤,也比里下河高1—2米。[3] 共3张 里下河
在地质时期,里下河地区几番海水进退,几番沧海桑田之变。在距今7000年前,苏北—苏中海岸线大致在赣榆、海州、灌云、灌南、涟水、高邮、扬州一线。此后,海平面逐渐稳定下来,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时期,苏中沿海海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作横向运动,逐渐堆积成岸外沙堤。沉积剖面表明,兴化一带在沼泽相沉积的下面,便是滨海相粉砂层。此外,兴化还发现有古泻湖条件下的咸淡水交汇的动物群——蛏子。曾是泻湖中心的兴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茭苇丛生,大小湖泊犹如贯珠,而以射阳湖为最大。[1] 里下河
秦汉时期,里下河日渐涸出,形成一些聚落。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提升了里下河地区抗旱涝灾害能力。
在北宋以前,地处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境内,自然环境堪称优越。 在南宋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经常发生,里下河自然环境演变的进程陡然加快。黄河频繁溃决,浊水泛溢于苏中—苏北平原,填海造陆,淤塞湖泊,打乱了原有的自然水系,极大地改变了包括里下河在内的整个淮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1949年之后,新中国重视水利基本建设,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对里下河地区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另外,历年来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网改造工程,也使里下河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1] 里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