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六渡桥”最早的记载,是在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一书,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在书的一首《汉口竹枝词》中写到:“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此“度”虽非彼“渡”,但这里六度桥就是现在六渡桥的前身。先前有传说,六渡桥是因原来玉带河上渡桥得名,或曰此处有六渡桥供路人河上行走而得名。在《汉口丛谈》中对于玉带河有这样一段描述:“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这些桥名有的是吉利一类的,如多福桥、万寿桥;有的是风景一类的,如卧龙桥、飞虹桥;有的是姓氏类的,如赵家桥、燕家桥,等等。这些桥望文生义,不难理解。但有的却是含有宗教意义的庙名一类的,如因玉皇阁(今利济路中段)而得名的玉皇桥,因宝林庵得名的宝林桥,六度桥也是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六度庵庵名,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印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灾异”卷中也出现过,叶调元在一首诗中自注:“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会馆约十余所,雕墙好宇,悉付风涛,神像落水,以绳系之。”加上六度一词本身就是佛家语,按“六度”即六波罗密,是“度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桥因庵而非桥得名应是确信无疑。
今天的六渡桥是三民路一带以前的地名,三民路虽是1928年就有,即使到了40年代,人们在习惯上仍用六渡桥为地名,由于六渡桥三字仅凭口传,不见正式文字,因此在收信与发信中“六渡”二字曾有不同的同音字的写法,“度”本是多意字,如要表达“过”意,在古文中与“渡”通用。“六渡”二字,经长期使用才固定下来。
六渡桥因为位于汉口中山大道繁华商业街道,也因为历史悠久,商业茂盛,老城区市民众多,已经成为老汉口的代名词。
六渡桥天桥
六渡桥人行天桥建成于1985年10月5日,是武汉最老的一批天桥之一。由于周边商业繁荣、人流密集,为了分流地面的行人、不影响道路行车,当时修建了这座天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江南的人买重要的东西都要“过汉口”,去的多半就是六渡桥。老汉口流传这么一句话:“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六门在这里特指六渡桥,六渡桥道口四面都是大型商场,还有四季美、蔡林记、福庆和等老字号;人行天桥上总是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交织,构成了老汉口核心地带的嘈杂而又生活化的场景。而因武汉方言原因,人们则亲切地将六渡桥成为“绿豆桥”。六渡桥附近的居民至今仍满心自豪:“以前说起汉口,武汉人自然就想到‘绿豆桥’,住在‘绿豆桥’就是住在市中心,三镇人都要来这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