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标准读音为yǒu de shì,其中“的”字轻读作“de”。注音符号标记为ㄧㄡˇ˙ㄉㄜ ㄕˋ,符合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规范。部分方言区可能存在声调变异,但官方辞书均以普通话读音为准。
作为主谓短语,“有的是”核心功能在于强调事物数量的充足性。其语义强度高于普通陈述,带有“无需担心缺乏”的隐含意味[1] [2] 。例如:
元代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二折:“你哥哥那里有的是钱”[2]
清《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心上有的是主意”
该词语在汉语语料中呈现以下特征:
古典文学:明代《水浒传》第八回通过“前头有的是大松林猛恶去处”描写环境险恶,清代小说常以其突显人物资源掌控能力
现代作品:萧军《羊·初秋的风一》使用“要工人不有的是吗”反映社会劳动力过剩现象
日常口语:常见于“时间有的是”“机会有的是”等表达,凸显说话者对资源充足性的肯定[1]
从语法构成看:
“的”字结构:充当主语成分,指代特定范畴内的事物(如“钱”“主意”)
“是”表判断:强化存在性断言,形成“某类事物确实大量存在”的语义框架[1]
书写错误:部分使用者误写为“有得是”,但规范写法应为“有的是”。“的”作为结构助词不可替换为“得”[1]
语义混淆:与“多的是”存在功能差异。“有的是”侧重强调现存数量,“多的是”更倾向比较性描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