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为蒙语,意为“金子”。“阿尔泰山”是“金山”之意,在中国唐代即有此叫法。[4]
阿尔泰山山系斜跨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从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亚,自西向东绵延达2000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欧亚大陆的宏伟山系之一。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只占了其中不宽的南坡,长约500千米,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是新疆地区“三山夹二盆”基本地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4] [2]
阿尔泰山体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二叠纪末的海西期造山运动,形成了北西向的褶皱山系,奠定了山体的轮廓和基本地貌格局。
前寒武纪后期,兴凯运动使得阿尔泰北部的喀纳斯地区褶皱隆起。
加里东期抬升的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北、塔南和西昆仑岛六大陆地于泥盆纪晚期急剧扩大。
山体经中、新生代多次剥蚀夷平,形成了准平原化的低矮山丘。
至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山体沿北西向若干条深大断裂发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了自北而南逐级下降的阶梯状地貌特征,风化夷平面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夷平面。
阿尔泰山夷平面古风化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末–古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4]
1931年发生8级地震。并伴随产生近南北向的断层,延续40—60千米。[5]
构造
阿尔泰山脉地质构造上属阿尔泰地槽褶皱带,由古生代基底断块隆升而成,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前寒武纪后期的兴凯运动使中、酸性岩浆侵入其轴部,并形成部分变质砂岩。之后,阿尔泰地槽发生大幅沉降,同时接受大量沉积。随后,加里东运动的发生使得先期岩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岩浆侵入活动,岩层发生变质。阿尔泰地槽活动性增强,表现为活化抬升,并有中、酸性岩浆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