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污染物指通过环境介质或食物链传导,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危害的物质。其识别需综合三项核心特征:
固有危害属性:包含急性/慢性毒性、致癌致突变性、内分泌干扰性等生物学危害特性[6]
环境行为特征:表现为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迁移性,例如全氟辛酸可在生物体内富集数万倍[3][7]
暴露水平阈值:根据《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标准,环境检出率超过区域背景值30倍即判定为高风险[7]
2014-2022年间我国官方文件界定的高风险污染物包含三类:
重金属类: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使用的汞触媒,每年可造成181吨汞污染;铅酸蓄电池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铅尘排放可达10.3吨/年[1]
有机污染物:涵盖《斯德哥尔摩公约》管制的二噁英类持久性污染物,以及苯并[a]芘等强致癌多环芳烃[6][7]
农药类:含甲胺磷等12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其半数致死量(LD50)低于50mg/kg[1][2]
我国构建了"筛查-评估-管控"的三级防控机制:
筛查机制:基于年产用量超过100吨、环境检出率超标的物质实施优先筛查,2023年累计筛查化学物质5600余种[2]
评估方法: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计算个人可接受风险值,社会可接受风险则通过F-N曲线设定基准线[4]
管控工具:包括淘汰目录(已淘汰12种高毒农药)、清洁生产审核(覆盖铅酸蓄电池全行业)、进出口许可(管控38类物质)[1][6][7]
欧盟REACH法规要求年产1吨以上的化学物质须提交风险评估报告,美国TSCA法案对62类高风险物质实施使用限制[5] 。我国通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含汞废物等38类高风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监管,2020年起对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实施排放限值控制[2] [7] 。
工业生产领域采用三大工程降低风险:
汞削减工程:推广低汞触媒技术,使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单位产品汞消耗降低15%[1]
铅减排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印发《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推广铅酸蓄电池清洁生产技术以减少铅排放[1]
替代工程:开发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替代有机磷高毒品种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地表水高风险污染物超标率较2015年下降23个百分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