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由"bio"(生物)与"safety"(安全)复合构成,首次收录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文献,特指在微生物学实验中防止病原体外泄的安全管理体系[1] [4] 。根据新东方在线解析,其英英释义为"safety from exposure to infectious agents"(防止接触传染源的安全)[1] 。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中,规范要求:
采用负压通风系统控制气溶胶扩散[2]
实验人员需穿戴正压防护服[2]
转基因作物研究领域涉及:
基因转移的生物安全评估流程[1][2][3][4][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截至2025年):
BSL-1:基础教学实验室(非致病微生物)[2]
BSL-2:涉及中等风险病原体(如肝炎病毒)
BSL-3:空气传播病原体研究(如结核杆菌)需双重门禁[2][3]
BSL-4:埃博拉病毒等四级病原体实验室需独立供氧系统[1][2]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
重组蛋白疫苗生产可在BSL-2实验室完成
基因治疗载体储存需遵循生物安全规则[5]
包括但不限于: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23年第五修订版)[1][3]
美国CD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1]
中国《干细胞研究生物安全标准》(2025年实施)
涉及超声生物效应安全评估、病原体跨物种传播模拟等前沿领域:
低强度超声波对细胞膜通透性的生物安全阈值研究[1]
在2024年中国公布的生物安全法中:
明确要求基因编辑项目必须经过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审查[2]
建立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生物安全管控区[4]
规定实验室事故须在2小时内上报国家生物安全信息平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