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当地解元袁昌祚、袁应文为治理东江与寒溪河水系交汇处的水患倡议修建。据《募建榴花塔疏》记载,其建造理念参考杭州六合塔镇潮之法。1935年因自然损毁进行首次重建,1999年东莞市政府实施全面维修工程。抗日战争时期,该塔成为1938年榴花阻击战的重要据点[5] [6] 。
主体结构采用红砂岩基座与青砖灰沙砌筑结合工艺,平面呈八角形,现存层数七层。塔体构造采用凌角子叠涩出檐工艺形成平座,内部设有穿壁梯级攀登系统。各层高度记载存在差异:部分资料显示总高30米,亦有文献记载为38.75米[1] [2] [5] 或39.75米,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时期的测量标准及维修工程影响。
1938年10月,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榴花塔下渡口发起渡江战斗,樊炳坤等22名烈士在此牺牲。战斗期间塔身作为瞭望据点与临时指挥所使用,塔旁现存榴花抗日纪念亭等遗迹[5] [6] 。2008年该区域被列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 。
所在榴花公园占地31.5公顷,除主体建筑外包含:
花溪银塘:明清时期水利灌溉系统遗存[1][2][3][4][5][6]
弘化寺:明代佛教寺院遗址[2]
七娘潭:榴花公园内的自然水潭[2][3][4]
'民族魂'纪念景区:2001年建成的抗战主题纪念区[5]
园区邻近榴花公园地铁站(2017年启用)[2] ,周边主要道路包括莞龙路、榴花路与东江大道[3] ,设有公交站点覆盖多条线路。因文物保护需要,塔体内部自2024年起限制公众登临[4] 。
榴花塔的图片
共17张 榴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