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体系叫乳浊液。我们常见的乳浊液是粗分散系。例如牛奶、动物的血液、淋巴液等全是乳浊液。石油原油和橡胶树的乳浆也是乳浊液。乳浊液对工农业生产都很重要。
组成乳浊液的一种液体一般是水或水溶液,另一种液体是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这样,油和水形成的乳浊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油分散在水中,叫水包油型 油/水(O/W)型;另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叫油包水型 水/油(W/O)型。牛奶是奶油分散在水中,为O/W型乳浊液。石油原油则是W/O型乳浊液。这两种乳浊液很容易区别,只要向乳浊液中加些水,若出现分层的情况即说明是W/O型的。如果能与水均匀混合即为O/W型的。我们向牛奶中加些水就可以混匀,就是“水乳交融”。
将油和水放在一起猛烈地振荡,可得到乳浊液。但是这样所得到的乳浊液并不稳定,只要放置片刻,就又分成两层。因为分散开来的油珠相互碰撞时会自行合并起来。要得到稳定的乳状液,通常必须有第三组分即乳化剂存在。乳化剂的作用在于使由机械分散所得的液滴不能相互聚结。乳化剂的种类很多,许多乳化剂是表面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树胶、肥皂或人工合成的表面物质。倘若加入一点肥皂,再猛烈地振荡就可以得到稳定的乳浊液。当这些物质加到油水混合物中时,亲水基朝着水而疏水基向着油定向地排列起来。于是降低了它们的界面能,使得体系更加稳定。同时也在油珠外面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膜,当分散开的油珠再相遇时,阻止了它们间的合并。[1]
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乳化剂应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无毒、无刺激性;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稳定性好。具体应用时应结合药物的性质、乳剂的类型、乳化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乳化剂。
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有多种,主要的是乳化剂的性质和乳化剂的HLB值。亲水性较大的乳化剂吸附于油、水界面时使水的界面张力降低较大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性较大的乳化剂降低油的界面张力较大则形成W/O乳剂。其规律是:与乳化剂亲和力较大,即界面张力较小的相构成外相。
乳剂中常见的乳化剂有以下几类:[2]
多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能形成O/W型乳剂,乳剂形成时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多分子乳化膜,多数黏性较大,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使用这类乳化剂宜新鲜配制或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常用的天然乳化剂有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磷脂等其中阿托伯胶与西黄蓍胶在药剂学中应用较普遍,但单独应用时乳化能力均较弱,一般将二者互相配合使用效果较好;明胶为两性蛋白质,用量为油量的1%~2%,易受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的影响而产生凝聚作用,亦常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杏树胶为杏树分泌的胶汁凝结而成的棕色块状物,用量为2%~4%,其乳化能力和黏度均超过阿拉伯胶;卵磷脂的乳化能力强,可供内服,一个卵黄约含有7%的卵磷脂,相当于10g阿拉伯胶的乳化能力,其精制品还可供静脉注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