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包含双重内涵:
本义指仅通过耳听口传的浅层学习方式,无法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
引申义特指未经实证的道听途说类信息[2]。其语义重心从战国时期对学习方法的批判,逐渐扩展至宋代对知识可信度的质疑[1]。
最早见于《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 ,通过比喻强调感官传递与身心修养的差距。宋代文人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陆游批评经学研究中"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将成语与学术方法论相关联。
作为偏正式成语:
"口耳"作状语限定中心语"学",突出知识获取途径;
四字格结构符合战国末期汉语成语构词规律[2];
现代注音系统标注其声调为"kǒu ěr zhī xué",完整保留中古汉语音节特征。
在历史文献中主要呈现三种使用模式:
批判教育领域机械记忆,如明清塾师训诫'勿囿于口耳之学'[2];
指仅通过听闻与口头传递获得的片面知识,缺乏真正的学识积累,典型用例见陆游文献批评[1];
讽刺民间知识传播的失真现象,如方术传承'口耳相授,殊失本真'[2]。
该成语构成以下语义网络:
近义词:道听途说(侧重信息源间接性)、末学肤受(强调知识浅薄性)[2];
反义词:真才实学。
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属于生僻范畴,多出现于学术批评或文化评论领域[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