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面指"可以通过推想而知道",核心语义为"无需详细说明即可推断结果"。在宋代文献中已有完整语义表达,如描述唐代诗人孟郊因吟诗荒废政务导致"酸寒之状可想而知"的典故。现代应用中多强调结果的必然性,如"墙倒众人推,他现在的日子可想而知"[1] ,或学术论述中"傅增湘对《平复帖》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3] 。
现存最早完整用例见于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汉唐俸禄》,原文记载:"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1] 。清代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中运用"其用心可想而知",印证了成语在近代汉语中的延续性。现代文献如《全宋笔记》编纂研究也引证该成语的出处。
作为偏正式成语,其语法特性表现为:
谓语功能:如"韩愈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2]
宾语功能:常见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等句式
状语功能:如"可想而知地摇了摇头"
补语功能:多配合"得"字使用,如"情况糟糕得可想而知"
与"不言而喻"存在细微差异:
推理过程:"可想而知"强调推理论证,"不言而喻"侧重客观自明[1]
情感色彩:前者多用于中性或消极语境,后者常含积极意味
句式搭配:"可想而知"可接具体事件(如"压力可想而知"),而"不言而喻"多接抽象道理(如"重要性不言而喻")[1]
成语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固定译法,如英语"it can well be imagined"和法语"il est évident que..."。现代网络语境催生出扩展用法,如汉典定义为"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但核心语义仍保持稳定。在成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中,常与"知彼知己""知足常乐"等形成趣味组合[1] 。
需注意:
读音标准:"可"读作kě,第三声,不读kè
字形辨析:"知"不可误写为"智"
语境适配:多用于书面语体,如学术论文引用"傅增湘的考据态度可想而知"[3],或媒体报道"合作失败的结果可想而知"
修辞限制:不适用于需要精确量化的场景(如统计数据推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