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山取名。南宋《景定建康志》、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己”,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古代句、勾二字相通,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二是以山、水取名。清乾隆《句容县志》转载明万历《句容县志》称:“句容有句曲山,山形如‘己’字。箕距三茅绛岭,襟带九曲秦淮,县治四面山水环抱,俨若城池。”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今赤山湖),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己”字,故名句曲。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里。观《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勹”形,“勹”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所以叫句容。还有一说,是以秦淮河取名的。境内宝华山东南侧系秦淮河发源地之一,山水由县城之东北绕经城南流向西南进赤山湖而入秦淮河,弯曲成“勹”状,县城为“口”处于“勹”中,为“句”字;县城有高地,古之称为“容山”,因而县名为“句容”。
三是以语音取名。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句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说着一种与华夏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句”“勾”相通,在古越语中是“个”“棵”的意思。“容”在上古时读“dōng”,与壮侗语译音“岽”字相同。而“岽”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又密切相关。因此,两字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森林”之意。事实上,古代“句容”这块土地上树木确实是很多的,与周围各县有明显区别。[57]
句容,《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并越遂属楚;秦属鄣郡;秦置江乘县,句容境北部属之。
汉置句容县,隶丹阳郡。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子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前128年)党死,后为县。直至南北朝,均属丹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