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呈圆柱形,具条纹,长达3米,密被灰褐色绒毛;叶片互生,近革质,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6-12厘米,宽1.5-4厘米,全缘或具疏小尖头,叶背密被灰绿色柔毛[1] [2] 。头状花序直径7-8毫米,排列成圆锥状着生于枝端或叶腋,总苞钟状,长6毫米;管状花约10朵,花冠紫色,长10毫米,管部5毫米,密被微毛,裂片线状披针形[2] 。瘦果长3-3.5毫米,具10条纵肋及腺体[1] 。 共47张 台湾斑鸠菊
为多年生攀援藤本,多分枝,常依附其他植物生长。喜温暖湿润环境,主要分布于低海拔(150-250米)的山坡林缘地带,常见于次生林或灌木丛中[2] 。
中国特有植物,集中分布于台湾全岛及福建东南部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北部,其生长区域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2000毫米[1] [2] [3] 。
在植物分类体系中,台湾斑鸠菊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桔梗目菊科斑鸠菊族斑鸠菊属。该属全球约有1000种,我国记录27种,台湾斑鸠菊与黄花斑鸠菊(*Vernonia cunningiana*)、滨海斑鸠菊(*Vernonia maritima*)等近缘种共享斑鸠菊属的典型特征[1] [2] [3] 。其异名包括Vernonia adersoniiHenry等,相关分类信息最早发表于1882年《Journal of Botany, British and Foreign》[2] 。
共16张 台湾斑鸠菊线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