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形成于西藏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塔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尔巴。从总体上讲,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塔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而塔波噶举则兴旺发达,最后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波南觉(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1012-1197)。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泊尔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师,学习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法脉不断,遂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后来琼波南觉在后藏香巴发展成为一个传承系统,称为香巴噶举,玛尔巴在前藏发展也形成一个传承系统,称为塔波噶举。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
香巴噶举亦系语旨传承,故其续经与玛尔巴噶举均相同。其教授类则有《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灌顶教敕。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等级大小之别。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即可出现深道,达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尤其能现证空乐空、双运不变、离障如幻之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等,皆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也。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宗派中分支最多的重要宗派,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侣。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噶举派的寺院是随着该宗派的形成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具体时间在西藏佛教“后弘期”内由塔波拉杰于1121年创建岗布寺为开端。之后,随着噶举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由于噶举派内部的分支派别不断产生,致使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诸如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均有数量不等的噶举派寺院。从数量上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而居第三位。从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噶举派寺院多数在于西藏自治区境内,有两百多座寺院。其次青海省的玉树等地有上百座寺院,四川省几十座寺院,云南省也有几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