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峨眉派亦刚亦柔,一派玉树临风。据说在南宋时期,已经眉毛纯白的德源长老根据山猴动作,创编出一套猴拳。一直流传。德源长老还把峨眉山的武技资料搜集起来,编写《峨眉派拳术》一书,这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资料,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4] 峨嵋山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独具“刚柔顿挫,动静虚灵,飘逸自然”的风格特点。根据《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等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是被史料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北朝东魏的“淡然法师”,则是峨眉武术创始人之一,其画像现在还供奉于中峰寺殿堂内。“淡然大师”原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镇南将军”,因得罪权贵,便到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名淡然。后来到峨眉山中峰寺,并扩建了中峰寺庙,在峨眉山中峰寺修住期间,修行诵经之余,将自己精湛的军旅攻防技术传入峨眉山。[6]
典籍中最早记载“峨眉”,为西汉末年扬雄《蜀都赋》。然直至公元6世纪的梁代,并未发现有人解释“峨眉”其名的涵义与由来。最早对“峨眉”二字作出解释的是晋人任豫的《益州记》。《益州记》至宋已佚,这条材料保存于宋初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地部五”之“峨眉山”:“《益州记》曰‘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当县南八十里,两山首相望如娥眉。”《益州记》此说为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所吸收:“青衣水径平乡,谓之平乡江。《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然考索图籍,却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峨眉山顶峰海拔三千多米,独立无匹,周围并无一山与它相互媲美,可谓横空出世,故此所谓“两山相对如蛾眉”之说纯属望文而生义。[2]
佛教哲学自释迦牟尼之后,旋即产生广泛影响。至迟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在从近东、中亚、南亚到四川盆地之间空间内,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集结的分布现象,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佛教传播至峨眉地区是完全畅达的。阿育王不但在境内推行佛教,而且派佛教使团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教,佛教使团甚至亲历叙利亚、埃及、缅甸以东等地。佛教极有可能在阿育王时代传播至中原,峨眉地区更是南线传播路程中的重要区域。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蜀地出土了大量早期佛教文物,这些佛像建造年代大致在两汉时期。四川早期佛教并不是通过中原南传而来,而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直接传入。出土的这些文物位于峨眉周边,峨眉为早期佛教重要驿站。佛教传入中土时间甚早,远远早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此一情形,不仅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在典籍中也有述及。佛教自释迦牟尼昌明和阿育王推广后即已传播至四方,中国史志有其记载。恰似史家所谓张骞通西域事,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更早年代,中土与西域已有交通存在。在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05年),印度即有僧人行走5年入燕都,此正是释迦牟尼寂灭后的佛教传播之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佛教即已流播至中土。释利防等十八人准备说服秦始皇效法阿育王放弃杀生,但反遭秦始皇囚禁。汉文帝时四川蒲江地区即有佛教传播,蒲江与峨眉相距甚近,峨眉地区有佛教流行不言而喻。汉武帝时代中土不但已知佛教造像,而且还知佛教这一流派,此与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历史背景亦可吻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