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力(charisma,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神的魅力”)一词,由恩斯特·特勒尔奇所使用并由马克斯·韦伯所采纳,是指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强迫,而全凭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去领导和鼓舞的能力。因此,一个有感召力的领袖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可供他支配的、组织起来的“机器”,他的权力不是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而获得,他通过说服的方法来使人民遵循他的教训并保证他们的效忠。教义社团的创始者完全符合这些标准,除非他们拥有一个高压统治的机构或拥有财富。例如,耶稣就是一位纯粹有感召力的领袖。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也是这样。穆罕默德在组织军队以前,甘地在获得政党机构的支持以前,列宁在回到俄国以前都是这样。这最后三个人的权力后来仍是有感召力的,但一直是局部的了。同有感召力的领袖相反的是暴君或僭主(他通过公开的暴力和他所制造的恐怖来统治),或是这样的统治者:人们之所以服从他,并不是考虑到他的个人才能,而仅仅是由于他所把持的职位。 佛的感召
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只有在追随者的人数很少时,也就是说在成功的运动的初期,领导者才有可能保持为纯粹感召性的,因为行政机器的创立和基金的获得,就形成了运用强制和利诱的可能性。再者,等级制度的纯粹持续就反复加强了服从行政机关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久就获得了不以统治者的个人品质为转移的惯性力。尽管“掺杂”或“冲淡”可能是一个更说明问题的术语,但是,通常把感召力转变为制度化的领导称为“感召力的常规化”(routinization of charisma)。 感召力广告
如果像普通发生的情况那样,把“感召力”一词不加区别地应用于这些彼此没有联系的现象,例如,一种官位所具有的光环;赋予皇帝或神父的那种超自然的权利;或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威信或身份,那么,“感召力”一词就变成多余的、含义混淆的;而“感召力常规化”这一词也就变成没有意义的了。
除了小宗派的创始者以外,领袖只能是部分地有感召力的。戴高乐对于他的许多崇拜者来说,是有巨大的感召力的,但是,他为了增强他的命令的力量,也拥有一支警察部队和整个国家机器。正如1934年德国的血腥大清洗所表明的,希特勒甚至在他与党的忠实信徒的关系方面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感召力。不过,他对大多数德国人的控制力具有一种很大的(虽说是在变化的)感召力因素,尽管他对被征服国以及他的政敌的控制是以赤裸裸的暴力为基础的。 感召力
亨利1949年提出成功领导者应具有十二点特质,包括成就欲强烈、敢于承担责任、希望迎接工作的挑战、组织能力强、自信心强等。美国学者吉赛利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领导者的特质与领导效率有关,凡自信心强而魄力大的领导者,成功概率较大;20世纪70年代,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影响效率的五种激励特征和八种品格特征。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大多数人相信对于所有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都具备一系列一致而独特的个性特点。研究发现,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对领导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