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能分辨的细胞器和颗粒以外的细胞质中胶态的基底物质。随观察方法、研究手段的改进,其涵义有所改变。显微水平上称为透明质;亚显微水平上称为细胞质基质;细胞生化上称为胞质溶胶即细胞匀浆经超速离心除去所有细胞器和颗粒后的上清液部分。细胞质基质实质上是一个在不同层次均有高度组织结构的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微梁网络,分布在整个细胞中,由蛋白质性质的微梁纤维构成。②水状的网络空间,其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小分子,如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微梁网络的边缘附着在细胞的质膜上,并与微管、微丝等细胞骨架成分交织成为网架,支挂着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游离的多核糖体则悬于微梁网络的交叉点上。整个细胞质呈现复杂的结构秩序.细胞液是指存在于细胞液泡中的液体,从内环境的角度上来说,细胞液应属于细胞内液的范畴。
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是细胞代谢作用的产物,其中溶解着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盐类和色素(花青素)
花青素[1](英语:Anthocyanidin)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常见于花、果实的组织中及茎叶的表皮细胞与下表皮层。其与糖类物质以糖苷键结合等。植物的花、叶、果实的颜色,除绿色之外,大多由此产生。由于细胞液中含有很多溶解物质,因而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可以维持一定膨压。细胞液中常含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起到杀菌和防腐作用。细胞液也是药用和工业用物质的来源,如毛地黄的强心苷,茶叶的鞣质,治疗疟疾的奎宁碱和常山碱,镇痛止咳的吗啡,治疗哮喘的麻黄碱等。
细胞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都在细胞质中进行。同时它对细胞核也有调控作用。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均质半透明的胞质溶胶(cytosol)和细胞器及内含物组成。胞质溶胶约占细胞体积1/2,含无机离子(如K+、Mg2+、Ca2+等)、脂类、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包含酶类及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等。骨架蛋白与细胞形态和运动密切相关,被认为对胞质溶胶中酶反应提供了有利的框架结构。绝大部分物质中间代谢(如醣酵解作用、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代谢)和一些蛋白的修饰作用(如磷酸化)在胞质溶胶中进行。悬浮在胞质溶胶中的细胞器,有具界膜的和无界膜的,它们参与了细胞的多种代谢途径。内含物则是在细胞生命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如糖原、色素粒、脂肪滴等。
植物细胞在发生渗透作用时,细胞中的水分会因为细胞外的浓度较高而往外渗出,在这的同时,细胞的选择吸收会将一些无机盐等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蛋白质运送到细胞内,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高于外界浓度,这样水分就会由外界的低浓度向细胞内的高浓度运输,进入液泡的原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