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类因上唇和鼻延长形成灵活的象鼻而得名,长鼻目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形巨大,身型高大,鼻子长,耳大,长有长獠牙,四肢粗大似柱,每足5趾,趾端有短蹄,体重均过吨,素食性。最大的恐象身高可达5米,最小的侏儒猛犸身高仅有1.7米。最重的可达16吨,最轻的只有1吨。仅有1对上门齿,为第3门齿,变成不断持续生长的硬齿质獠牙,没有其他门齿,也没有下门齿;没有犬齿;颊齿是高冠齿及脊形齿;有8颗乳齿的前臼齿和8颗门齿,所有的颊齿外形均相似,有许多横的釉质脊,但是在同一时期上、下颌每侧只有1颗牙使用,磨损的牙脱落后,由后面毗邻的牙向顶替。头骨短而高,骨骼小有许多空气腔;上唇和鼻子愈合,变长,形成一个长而且能弯曲的肉质的鼻子。鼻孔位于鼻的末端,高出颜面,鼻尖如手指状,可以用来挑取很小的东西。皮肤厚,体外有一层稀疏的须状毛。胃简单,盲肠大。乳头1对,位于胸部。睾丸永远在腹腔中,没有阴茎骨。没有眶后条;泪骨在眼眶里面。嗅觉、听觉发达,视觉较差。 大象
共7张 相关图片
长鼻目动物栖息于森林、大草原以及河谷等地带。均喜欢集群生活。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长鼻目
现仅存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na)、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3种。
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非洲象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灌木丛地带,非洲森林象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
长鼻目现存种类不多,但是史前曾经特别繁盛,无论是现存类型还是史前类型,均有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动物。
最早的可靠的长鼻目成员是在大约5500万年到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生活于埃及、苏丹等地的始祖象(莫湖兽)。它的体形大小与家猪差不多,生活习性则近似河马。身体结构比较原始,并不特化,尚未出现大的象牙和长鼻,但第二对门齿已经比两旁的牙齿长大一些,有向大象牙发育的趋势,鼻子也比其他动物的略长一些。大约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始祖象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颌乳齿象,第三支经过长颌乳齿象、剑齿象等阶段,最后进化到现代象。 印尼发现的大象化石
恐象没有巨大的象牙,但下颌骨却有一对向下弯的大牙,颊齿的齿冠由两个尖的脊组成。它是从象的原始类型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旁枝,曾经生活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从中新世早期出现,一直到更新世绝灭。 长鼻目
乳齿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后裔,最早出现的是渐新世初期分布于非洲的古乳齿象。它的身体比始祖象大一倍,上门齿进一步发育,成为持续生长的、向下弯曲的长牙。釉质层仅限于牙齿的外侧。臼齿有三个横脊,所有的臼齿都同时使用,而不是一个接替一个生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