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释义为"勇猛且善于战斗",最早见于南朝《南齐书》,原文记载:"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其中"骁"字本义指良马,引申为勇猛矫健,"善战"强调战术素养,二字组合形成对战斗能力的双层肯定。
在句子中主要承担以下语法角色:
作谓语:如"三国时期的赵云骁勇善战,屡建奇功"
作定语:如"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带领部队突破包围"
其语法结构为联合式,两个语素并列呈现,无主次之分。
近义词侧重不同维度的战斗能力:
"骁勇善战"强调勇猛且善于战斗
"大智大勇"突出智略与胆识
反义词形成鲜明对比:
"贪生怕死"是"骁勇善战"的反义词
"贪生怕死"凸显性格缺陷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将领,《南齐书》记载孙昙瓘'骁勇善战',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现代语境中,该成语既保留军事属性,如"粤军司令李烈钧率领骁勇善战的部队",也扩展至抢险救灾等场景,如2024年武警官兵在抗洪前线"个个骁勇善战"的报道。
作为军事类成语代表,其组词方式影响后续词汇创造,如"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等[2] 。在成语接龙体系中,常与"战无不胜""克勤克俭"等形成固定搭配。部分方言区存在"xiāo yòng"的异读现象,但标准读音以《新华字典》标注的"xiāo yǒng"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