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郪王国辖地。 三台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置县之始,名为郪县,隶属广汉郡,治地在今县南郪江镇。
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建北伍城县,郡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以伍城水为县名。郪县仍属广汉郡,治地在今县南郪江镇。南齐,增置始平僚郡于今县北境,无属县,郪县仍属广汉郡,北伍城县仍属新城郡。南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分涪县置始平县,治地今花园镇;撤郪县并入北伍县,仍属新城郡。梁末于新城郡置新州,州郡同治北伍城县。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三年(556年)改为昌城县,同时于新州置昌城郡。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昌城郡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镇。大业三年(607年),改梓州为新城郡,改昌城县为郪县,郪县为郡治。 潼川古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城郡为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梓潼郡,至德二年(757年),于梓潼郡置剑南东川节度,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郪县仍为州治,同时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
五代时期,前蜀永平四年(914年),改剑南东川节度为武德军节度,以梓州为治所。
北宋初年,称梓州、梓潼郡,剑南东川节度;乾德四年(966年),改武德军为静戎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年),改静安军为东川节度。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益、梓、利、夔四路。梓州路治梓州,辖十一州、二军、一监,49县。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东川节度为静安军节度,元丰三年(1080年),改静安军节度为剑南东川节度。梓州路、剑南东川节度(东川节度、静安军节度)、梓州同治郪县。重和元年(1118年),升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郪县、涪城县均属潼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