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登洛水高岸,延眺良久, 叹其美,于是诏令司农卿韦机于此地营造高馆,建成后移驾于此,又下令列岸修廊,连亘一里。[19] [20] 建成后,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对侍御史狄仁杰说:“自古以来天子的陂池台榭,都在深宫禁城,不欲百姓看到,恐伤其心。而今列岸修廊,横亘王城之外,万方朝谒,无不睹之。[11] 难道是体恤君王吗?”韦弘机说:“天下有道,百官奉行自己的职守,作为辅佐的人,就考虑诤言进谏之事。我是府藏大臣,奉行职守罢了。”狄仁杰非之,不久被弹劾免官。[21]
建设中的上阳宫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唐高宗车驾入洛,便移驾于上阳宫。[20] 上阳宫建成以后,以其雅致甚得帝王之心,凡帝王御东者,常居此宫。史载唐高宗晚年即常居此宫听政。这位体弱多病、笃信道教的皇帝,不但亲赴嵩山求道,甚至还亲迎嵩山全真道人潘子真布道于上阳宫,“天子侧席斋宫,虚襟宣室”。
垂拱年间,唐睿宗、武则天曾于上阳宫中听政。[22] 武则天还常在上阳宫中宴飨群臣,《全唐文》即隶录宋之问《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相传武后游上阳宫,隔河遥见积善坊中其母荣国夫人宅及太原寺,心常凄感,后下令移寺于城东积德坊。[6]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群臣进言:“有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落在左台梧桐树上。”武则天急忙率众观看,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的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23]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李湛留宿于此守卫。[24] 二月,唐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从此每十日一去上阳宫。[25] [26] 戊申,唐中宗率领百官到上阳宫,为武则天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24] 卢怀慎告诫中宗不要效仿汉高祖的行事方式,谏言将武则天接到内朝奉养。[27]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