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自风帆战船时代诞生,1860年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之间一度断代,由1890年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
战列舰主要用于攻击、摧毁敌方大型舰船,以此夺取制海权。同时,依靠其重火力也可以作为炮台执行攻击敌岸的重要目标或支援登陆作战等任务。[2]
共35张 战列舰
十五世纪末,由于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贯穿整个大航海时代的盖伦帆船出现了。
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强。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船。
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单纵阵)前进……”这也是“战列线”(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1]
这一时期战列舰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照词条风帆战列舰。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 定远级铁甲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