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28日出生于北罗得西亚钦萨利的卢勃瓦教区(今在赞比亚北方省钦萨利县)一个牧师家庭,奔巴族,信奉基督教。当时北罗得西亚是英国的保护国,他的父亲是苏格兰圣公会牧师和教师,原籍马拉维。母亲是赞比亚极少的第一批黑人女教师中的一员。卡翁达在家里兄弟姐妹中排行第8,是在父母结婚20年时生的。卡翁达8岁时父亲去世,他被迫坚持干些零活以资助家庭,1941年考入卢萨卡姆纳里中学,是一名优秀学生和运动员。1943年中学毕业后他返回卢勃瓦教区开始教书,1943年—1945年任教于卢勃瓦师范学校,1944年任该校校长。在此期间,他与比特阿丽斯·克瓦什·班达(婚后名贝蒂·卡翁达)相遇并结婚,生有9个子女。1945年—1947年任钦萨利地区“青年种植协会”书记。[1] 肯尼思·戴维·卡翁达
1947年—1948年,卡翁达先后在坦噶尼喀、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的索尔兹伯里和宾杜拉工作,亲眼目睹了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1948年任钦戈拉恩昌加统一铜矿公司负责福利的官员。1948年—1949年,任穆富利拉高级中学膳宿主任。1949年4月回到卢勃瓦,成为一名兼职教师,同时充任开明的白人议员戈尔-布朗的翻译和非洲问题顾问,学到了殖民地政府的知识,也学到了政治本领。1951年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动。[2]
1950年任北罗得西亚非洲人国民大会卢勃瓦支部第一书记。1951年任北罗得西亚非洲人国民大会区和北方省委组织书记。1953年11月11日任北罗得西亚非洲人国民大会总书记,地位仅次于党主席哈里·恩坎布拉。他担任这个职位长达5年,1955年卡翁达和恩坎布拉因被控藏有和散发颠覆性文学书籍而被监禁两个月。这种监禁和其他形式的骚扰是当局对付非洲民族主义政治家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