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体统"中"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整体含义强调言行举止或事物状态违背既定规范,缺乏应有的庄重与秩序。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记载董卓部将李傕因刻印仓促"以锥画之",被评价为"全不成体统",成为其文献出处的经典例证。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描述官厅混乱场景时,亦用"闹了个不成体统"凸显失序状态[1] 。
该成语属动宾式结构,语法功能灵活:
作谓语:直接描述主语行为,如"举止不成体统";
作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结果,如"事情办得不成体统";
作分句:独立成句表达评价,如"全不成体统"。
"不成体统"在语义上与"不拘小节"存在交叉,均含不遵循常规之意,但后者侧重细节疏忽,前者强调整体失范。其反义体系包含"循规蹈矩""规行矩步",凸显遵守规则与维持秩序的对立关系。
该成语存在多种衍生用法:
英文翻译:常见译为"behave badly"或"most improper";
歇后语:如"乌龟爬上讲台——不成体统";
谜语:以"肢解"射"不成体统"。
使用中需注意:
读音:"体"读作"tǐ",不可误读为"tí";
写法:"体"不可误写为"休";
感情色彩:多含贬义,用于批评失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