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夏秋之交,发现中和窑址。1963年12月19日,梧州地区组织文物普查。将相关情况上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4]
1964年9月中旬,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自治区博物馆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组成文物考古队,前往中和村进行文物考察。[4]
1964年9、10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委会、自治区博物馆组织王克荣、庄礼伦、韦克仁等专家进行了一次复查和试掘,采集到了各种瓷器标本、印花模具和其它窑具等800多件。[4]
1973年秋冬,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韦仁义等组队,与中山大学梁剑韬教授等带领的中大历史系实习生来到中和村,先后各发掘清理了一座古瓷窑。1973年后,在被发掘窑址相邻的13个小山包的斜坡先后发现了9条龙窑。[4]
1981年9月,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辉柄、王莉英、杨静荣等三人,在自治区博物馆张宪文等两位同志的陪同下,到“中和窑”考察及采集标本。[4]
1986年6月,李辉柄等二人再次到中和窑址考察、研究。[4]
1987年12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韦仁义、周继勇、谢日万再次到“中和窑”址考查。[4] 中和窑址
综述
中和窑址的窑室结构既科学又精致,龙窑窑体依山的斜坡而建,长51.6米、宽3米,已出土的各种瓷器标本、印花模具、窑具等近2000件,除了少数成品外,其余基本上都有残损,以青釉为主,白釉次之,有碗、盘、杯、壶、罐、灯、枕、腰鼓以及匣钵、垫托、模具等等。在一号窑火膛附近还出土了7枚北宋的铜钱,其中1枚为“咸平通宝”,其余6枚为元丰、元祐的年号,证明了中和窑烧造的年代应始于北宋中后期,盛至南宋时期。中和窑瓷器配饰花纹多以缠枝菊、牡丹、海水游鱼、孩婴嬉水、流云飞禽等为主,印花模具则花纹繁缛细腻,布局严谨。[3] 共2张 匣钵残片
中和窑址年代
中和窑可为宋代瓷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对窑址烧制年代的断定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为断明窑址的烧制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件小印花模具的印面刻着飞鸟花卉纹,外卧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目”字款。“嘉熙”是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之一,只使用了4年(1237~1240年)。“嘉熙二年”即为1238年。[4] 中和窑“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
中和窑特征
中和窑”的烧制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延续至南宋后期。采集出土的标本在器形、装饰艺术、烧制技术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一号窑:一是窑室内出土的器物,造型多仿植物之类,碗、盘、盏、碟等圆器为敞口小圈足,多作葵瓣或莲瓣形;壶、罐、瓶等多呈短颈,瓜棱腹,圈足。这些式样都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典型器物,为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等窑址的北宋遗物中所常见。二是在一号窑火膛附近出土的7枚北宋铜钱。最早的1枚为“咸平通宝”(“咸平”为宋真宗赵恒的年号,998~1003年使用),另有3枚“元丰通宝”(“元丰”为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年使用),最晚的3枚为“元祐通宝”(“元祐”为宋哲宗赵煦的年号,1086~1093年使用)。中和窑的建设期和第一个生产期,上限略早于元丰年间,下限为元祐年间稍晚,前后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时间。第二期自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1127年)至理宗赵昀嘉熙二年(1238年)稍晚。第一期与第二期时间跨度大约140年。三是烧制方法采用北宋时期流行的漏斗形匣钵和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器物的造型、纹饰的手法及烧制留下的痕迹,与北宋中期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及北宋晚期或金代的同类器物相似。此外,二号窑还使用了一钵多件的装烧技术—迭烧,此法最早出现于北宋末期,流行于南宋,盛于元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