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9日[127] )辰时[128] ,王安石出生。他是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具体到区的不同说法参见“人物争议-故里”部分[113] )人。据清人蔡上翔转引《清江县古迹志》所言,因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任临江军(治今江西宜春市樟树市临江镇[148] )判官,故“其子(王)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维崧”。[121] [4] [5] [123] 王安石题跋像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6] [7] [8]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9] [10]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赴开封参与会试,考中进士。据《默记》记载,王安石本被考官列名第一,但因应试赋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仁宗不悦,与第四名杨寘互换,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135] 。及第后,王安石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11] [134] 任满后,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2]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13] [14] 欧阳修举王安石为谏官,被他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15]
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