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3] 共18张 多版本乌合之众封面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学者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理性的胜利。然而,这一看法并不能解释理性号召人们赶走了国王,为什么还出现了雅各宾专政的恐怖。在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学者中,勒庞成为一位佼佼者:他独辟蹊径,开拓了这一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勒庞所处的年代正好是全世界动荡不安的年代,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国际强权的出现,造成了传统制度的不断衰弱,民主的崛起让群体的声音逐渐压过群主强权,“官僚体制不能再对民众的声音充耳不闻,精英阶层也得经常以民众的代表自居”。群体的声音越来越大,民众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比较吊诡的是:一旦民众聚集成群体,他们将会失去理性和判断推理能力,行为完全被无意识所操控,产生异于一般性群体的强大破坏力,成为勒庞所说的毫无理性的一盘散沙式的存在——乌合之众。[9]
勒庞指出:“理性已尽其所能,别再做更多的指望了,对于那些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另寻他法。”为了寻找“他法”,勒庞自称是二十年如一日,积累了可观的成就,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成果。《乌合之众》就是其中之一。[5]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性质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作者认为:“‘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可以说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从而被隐藏、模糊。它与题目中的“大众”表示的含义相同,强调的是一群人的集合。
例如,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游行事件,愈演愈烈地发展为打砸日系车辆、日资商场,并伤及无辜群众,平时的守法公民们由于强烈的情感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在这种狂热的情感驱使以及人数赋予的力量下行使着所谓的“正义”,群体的共同意志润物无声般的取代了个人意志,使个体在无意识的自觉状态下顺利完成从外物到内化的转变,这就形成了群体无意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