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蒙古的区域东接呼伦贝尔,西至科布多,南临大戈壁,北与布里亚特蒙古接壤。
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朝廷退回草原,在蒙古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大小游牧集团,又称“兀鲁思”或“土绵”(万户)。15世纪初,蒙古分裂为东西蒙古。西蒙古卫拉特人(瓦剌),游牧在杭爱山以西、天山以北的草原,东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境内。蒙古大汗在东蒙古。蒙古大汗达延汗即位以前,在东蒙古中央地带已经形成了六个大万户,但是除了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尔万户,其余万户都在异姓贵族统治之下。达延汗经过长期的斗争,结束了异姓贵族对各部的世袭统治权,同时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六万户,在东蒙古确立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接统治。
达延汗共有十一子。达延汗将其第六子阿勒楚博罗特与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赉尔分别分封到喀尔喀万户的左翼和右翼。喀尔喀万户早在达延汗或者更早的时代就游牧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喀尔喀”是“哈拉哈”的不同汉语音译,该万户以河得名)。16世纪中叶,喀尔喀左翼随蒙古大汗打来孙南下大兴安岭驻牧,所部号称“山阳喀尔喀”,即清朝所谓“内喀尔喀五部”,实际上脱离喀尔喀万户而自为一部。入清后,该五部或设立札萨克旗,或编入八旗蒙古,均不再冠以“喀尔喀”名号。右翼领主格哷森札札赉尔从哈拉哈河流域向西面发展,与兀良哈万户接壤,并与之发生了矛盾。16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大汗卜赤率领各部征讨并瓜分兀良哈万户,格埒森扎分得了原兀良哈万户的牧地和部分属民。其结果,喀尔喀万户的势力一直延伸到杭爱山,尽有漠北草原。16世纪末17世纪初,喀尔喀万户分布于东自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西至杭爱山、北自贝加尔湖、南抵南蒙古北部的广袤地区,即蒙古国的大部分领土。
格埒森扎死后,其七子分其遗产,形成七个游牧集团,习惯称“七和硕喀尔喀”或“七鄂托克喀尔喀”(“和硕”和“鄂托克”均为当时蒙古社会组织名称)。清代所说的“喀尔喀”,就是指这部分蒙古人。格埒森扎七子分掌喀尔喀左右二翼,右翼为格埒森扎长子阿什海达尔汗珲台吉、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六子德勒登昆都伦及末子萨姆鄂特欢及其后裔诸兀鲁思;左翼为三子诺诺和伟征诺颜、四子阿敏都喇勒和五子达来(无后)及其后裔诸兀鲁思。[6]